命运折断他的双臂,他却将嶙峋的双脚淬炼成坚韧的舟楫。50年光阴里,他用双脚走出闪光的人生足迹,用无私大爱播撒人间温暖 ——

  “乌土山,皇阁山,张果老一担担。担不起,一脚踢下个团包咀……”在崇阳,一直流传着这首民谣。

  乌土山是该县白霓镇大塘村境内一座山丘,海拔不到600米。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座山就扬名内外:

  山脚下有个叫刘细谷的青年,失去双臂,用脚穿针、做木工、放电影,成为省市有名的文化专业户、体坛健将,还热心公益事业……

  他的故事与那首民谣交织——神仙张果老担不起的山,被这无臂男子以脚为橹,渡成爱的崇山峻岭。

  5月27日,记者见到刘细谷时,他正在老家的书屋里整理书柜。 只见,他俯身向前,右脚脚趾轻轻夹住书脊,左脚则稳稳托住书的底部,书本就被准确送入书柜的空隙中。

  1964年3月,他出生在刘家老宅,是家中的第六个孩子,此前已有三个兄姐因病夭折。父母为他取名“细谷”,寄托着最朴素的祈愿——易养成人。这份来之不易的宠爱,滋养了他天性中的无畏与侠义。他是山野的孩子王,爬树掏鸟、护卫弱小。

  然而,1973年12月8日,在亲戚家做客时,初识“电”之神奇的他,被那发光灯泡的长长“尾巴”牵引着,爬上了冰冷的变压器。刹那间,剧痛与黑暗吞噬了一切……

  命,保住了;双臂,却永远留在了那片焦土之上。父母倾尽所有,换回的只是儿子“两袖空空”的余生。

  “很久很久,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刘细谷回忆道,当别人喂饭,意识仍驱使着自己去承接;看见窗台上的药丸,神经末梢依旧渴望去触碰。指挥落空,大脑一片空白,唯有泪水无声奔涌。

  更深的寒冰,是周遭的目光与碎语:“这辈子讨饭都没路!”“讨到了,也吃不到嘴里!”……

  失去双臂,身体失衡,连走路都成了奢望。父亲找来绳索系在他腰间,如同牵引蹒跚学步的婴孩,在身后一寸寸地拉扯、扶持。跌倒了,再爬起;摇晃着,终站稳。当绳索解开,他终于能独自迈步了。

  “孩子,你才10岁!除了走路,更要用这双腿,去踏出你未来的路!”父亲的话语,如洪钟,撞开刘细谷心中绝望的闸门。

  他开始了用脚书写的征途。右脚拇指夹住木棍,在沙地上艰难地划下第一笔、第一划。

  半年苦练后,他终于能用脚趾夹笔写下自己的名字——那是向命运宣战的第一份檄文。

  命运却再次露出狰狞。1975年1月,为他撑起一片天的父亲,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巨大的悲痛反而催生了决绝的清醒。“不能再拖累母亲!”这个念头如磐石般坚定。他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吃饭。用脚趾夹筷子?他做到了。但他嫌不够利落,索性埋头苦练直接用嘴就碗而食。

  两年后,他不仅驯服了双脚,掌握了洗脸刷牙、穿衣如厕等生存必需,甚至能挑起扁担,为生产队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他心中有个愿望: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正常人”。于是,谁家猪病了,他奔走去请兽医;谁家娃病了,他抢着去寻郎中;农忙时节,他主动帮劳力短缺的人家下田……

  失学,是刘细谷心中长久的隐痛。对知识的渴求,加上目睹乡邻因迷信而延误治病、因无知而错失农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建一间文化室!让知识的微光驱散蒙昧,也照亮自己求知的路。

  1977年,靠着拾荒攒下的50多元“巨款”,他买回100多本书籍,“细谷家庭文化室”在简陋中诞生。他如饥似渴地自学,也免费向乡邻开放。哥哥深受感动,添置了村里第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夜晚,小小的院落挤满了乡亲,新奇的光影世界取代了牌桌的喧嚣。

  读者渐多,简陋的设施捉襟见肘。添置家具?买不起,就自己做!他踏上了一条更为艰险的路——学木匠。

  站在板凳上,左脚死死踩住木料,右脚拇趾与食趾叉开,笨拙地夹紧锯条。一不小心,被锯得鲜血淋漓。他咬紧牙关,再练!画墨、操钻、夹铁锤打孔……日复一日,笨拙化为灵巧。当第一张用双脚打造的板凳、第一个书柜呈现在乡亲面前时,满堂皆惊:“这娃的脚,比咱的手还巧啊!”

  20世纪80年代,电影是山乡最璀璨的梦。刘细谷萌生了新念头:放电影!既能谋生,又能让村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两年多里,他挑着放映设备,跋涉6000余公里山路,观众达40万人次。当一位孤儿追着他问“孙悟空后来怎样了”,那一刻,刘细谷豁然领悟:原来自身的苦难,亦可化作照亮他人的星光。

  这星光,也照亮了他通往体育赛场的路。武汉一位教练听闻他的事迹,力邀他参加1984年全省及全国残运会。从此,体坛成了他的新战场。从1984年到1999年,他在全国和省级残运会上勇夺15金3银4铜。后来,因身体负荷过重,他不得不告别体坛。

  1993年,刘细谷与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用放电影积攒的辛苦钱,在镇上农贸市场开了家山货店。夫妻俩用灵活的头脑和勤劳的双脚,把小店经营得红红火火,还将三个孩子培养成了大学生。

  2003年,一个更宏大的心愿萌生:写书!写下这不屈服的一生!不识的字,一遍遍求教;表达不畅,反复推敲。2013年,当浸满脚汗、字迹斑斑的16万字书稿《我用双脚写人生》最终定稿,编辑捧着它,声音哽咽:“这哪里是文字?分明是生命在纸上行走的足迹!”

  刘细谷深知,一个人的力量微如萤火。2010年4月,他发起成立“崇阳县残疾人互助志愿者协会”。

  协会如磁石般汇聚着爱的力量,得到政府、残联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累计接收捐款捐物80余万元,会员从最初的18人发展到316人。

  2013年,他用出书所得,为丁东海、薛丙文等60多位下肢瘫痪的乡亲购置轮椅。“三十多年前,看到两位瘫痪的乡亲靠小板凳艰难挪行,那时就暗自发誓,有能力时,定要帮他们‘走’出家门!”他动情地说。

  这份爱的涟漪,不断扩散。2022年底,在深圳一场慈善晚宴上,刘细谷讲述了自己行善的历程和未了的心愿——让更多瘫痪者拥有“双腿”。他的真诚打动了爱心人士刘会会,她当场承诺捐款21万元。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圆梦行动”在崇阳大地迅速启动。经过严格申报与入户摸排,116台电动轮椅分批送到了全县116名双下肢残疾人的家中。爱的暖流,汇成了浩荡的海洋:

  港口乡畈上村,失去双腿的汪忠星,在协会赠送的电动轮椅上,操作着新刨床制作圆凳。走出阴霾的他,成了村里义务修路的“轮椅匠人”。

  90后脑瘫青年龙雨,得到轮椅后,不仅学会了编织精巧的花篮,更主动当起了村务“信息员”,用行动回报社会。

  最让刘细谷欣慰的是陈明亮一家。这个曾接受救助的三残家庭,如今每月都坚持为孤寡老人送去粮油,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华丽转身。

  这些年,刘细谷和他的协会开展爱心活动500余次,为8000多名残疾人托起了生活的希望。

  “淋过雨的人,总想为别人撑把伞。”这是刘细谷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年逾花甲的他,依然在用脚丈量着爱心的尺度,步履不停。

  问及未来,他说:“全县还有138名急需电动轮椅的兄弟姐妹。我计划再筹30万元帮他们!”

  谁能想到,这曾被命运剥夺了双臂的身躯,竟在岁月的磨砺中,化作一艘满载大爱的方舟,在人间苦海,驶向希望的彼岸。

  香城都市报记者王奇峰通讯员马映邓丹“这一茬小白菜采收后,要接着种菠菜。”9月25日,在嘉鱼县新街镇余码头蔬菜专业合作社的...

  湖北拥抱世界,世界聆听中国。”看到家乡越来越美、乡亲们越来越富,看到越来越多的同龄人跟她一样回到家乡,程桔感慨:干的...

  听了葛开进老人一番介绍,乡亲们一致表示,要以此次共同缔造活动为契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谋划、齐动手,把村湾建设好...

  目前,他在湖北理工学院医学专科学习,专科毕业后他还想继续深造,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马红英,是赤壁市工程咨询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 2015年11月受集团党委委派,担任官庄村精准扶贫驻村。驻...

  “上车请注意台阶,下车请带好随身物品……”7月3日,从赤壁城区通往神山镇的公路上,徐培文驾驶着宽敞明亮的公交车,穿行在...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谭昌强特约记者江开群通讯员蔡丽霞10日清晨,熊正荣像往常一样出门干农活。”70岁的熊正荣是嘉鱼县高铁岭...

  三年前,咸安一中年男子陈某以自家小卖部为依托,成功骗走乡亲邻里280万元。三年后,陈某欲在除夕夜悄悄从武汉返回咸宁过年,...

  咸宁网讯(通讯员吴杰)“作为农民能获得全国劳模称号,是我的荣幸。回乡后,他发现家乡的土地大量荒废,就萌生了种植的念头...

  “我热爱我的家乡,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建设好我的家乡,让我的乡亲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1981年,周宝生掏空家中仅有的600...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咸宁网咸宁政府网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税务登记证授权声明银行账号湖北咸宁市情简介

  主管: 咸宁市委宣传部咸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咸宁日报社承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未经咸宁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邮箱: 网站技术服务